中国钢铁贵阳球墨铸铁管出口的优劣势
低价格是中国钢材出口的最大优势。比较六国的钢材出口均价,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出口钢材均价适中处于较低水平。2014年,中国钢材出口均价778美元/吨,分别比德国、印度、韩国、日本、俄罗斯低40%、30%、14%、14%和12%。一方面,这与中国出口钢材的主要为中低端产品有关;另一方面,中国出口钢材的绝对价格也低于其他国家。近年来,国内中低端钢材竞争日趋激烈,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、内部降本增效等方式,极大地增加了中低端钢材品种的比较优势。高端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。中国在国际板材市场的占有率只在少数年份超过日本,如果再考虑中国板材的低价优势,可以看出中国在高端板材领域的竞争力事实上不及日本。再从钢材进口的角度来看,中国在高端钢材品种领域的竞争力远不及日本等国家。 中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日本、德国和韩国。由于很难找到各国钢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数据,本文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代替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。根据巴萨效应,一个国家的不同产业的工资水平有平均化的趋势,而工资水平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,因此本文选择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代替钢铁工业有一定合理性。UNIDO数据显示,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日本、德国和韩国。以2010年为例,中国的劳均产出106524美元,而日本、德国和韩国分别为475598美元、308206美元和403454美元;中国劳均产出分别为日本的22%、为德国的35%,为韩国的26%。
中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与钢铁产业规模不匹配。中国的粗钢产量规模世界第一,为日本的7.5倍,但钢铁产业专利数仅为日本的54%。可见,中国钢铁产业的创新力量与产业规模不匹配。历次世界钢铁工业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革命性技术的诞生: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,美国发明了贝塞麦转炉炼钢法(1856年)和西门子-马丁平炉炼钢法(1864年),促进了世界钢铁生产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美国;20世纪50年代,日本发展央企顶吹转炉、连铸以及连铸连轧等新技术,促进了世界钢铁生产中心从美国移至日本。而21世纪初,世界钢铁生产中心从日韩移至中国时,却没有革命性的生产技术出现。这个例子从侧面反映了中国钢铁产业创新能力仍有提升空间。
|